1 基本信息及学分要求
AI+老年健康管理(AI + Geriatric Health Management)微专业代码:6600W01,学制1.5年,共10学分。
2 专业简介:
国家统计局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失能老人超4000万,但兼具医学与AI技能的养老人才缺口达120万/年,传统培养模式已无法匹配“健康老龄化”战略需求,亟需以医学与AI技能为核心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来应对日益增高的社会需求,未来社会需要人人都懂智慧健康管理,人人都会智慧健康照护。本微专业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进行同频共振。
AI+老年健康管理微专业立足AI与老年健康管理的交叉领域,紧密结合我校护理学院的专业优势,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老年健康管理专业知识以及前沿的AI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个性化、智能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毕业后能在各级各类养老机构、健康管理公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单位,从事老年健康管理、智慧养老服务等工作,成为推动老年健康管理行业智能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专业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不限专业背景,无前置基础知识要求。要求申请者具备以下条件:(1)学习态度端正,学有余力;(2)对老年健康管理及AI应用有学习兴趣,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家国情怀;(3)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愿望。
3 专业特色
(1)构建跨学科合作教学平台 整合医学、AI、社会学教学资源,将AI技术与老年健康管理的专业需求、人文关怀理念系统整合,形成针对性的课程体系,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打破学科壁垒,形成有机融合的跨学科合作平台。
(2)驱动教与学模式变革 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 支持跨学科研究,探索“项目式教学+课堂教学+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从多途径、多维度获取多样化体验。
(3) 强化学生三维交叉能力培养 以“医学-AI-社会/管理学”知识为核心,培养集交叉学科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于一体的“三维交叉”复合型人才,解决当前人才“单一纵深”成长的局限性。
(4)为学生开辟高成长性职业路径 项目培养跨界人才,可为学生赢得更多就业选择与更强的职业发展潜力,契合国家人才战略需求。

4课程介绍
《老年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开课时间:2025年秋季学期,暂定每周二晚上19:00-21:20, 上课地点:前湖北院)
课程聚焦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群体的社会特征与公共管理实践,融合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讲解老年社会结构、老龄化政策体系、老年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及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等内容。通过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老年健康管理中社会问题与公共服务难题的能力,为 AI +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实践与创新奠定基础。
《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开课时间:2025年秋季学期,暂定每周三晚上19:00-20:30,上课地点:前湖北院)
课程旨在培养具备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和老年健康管理理念的高素质人才。通过系统学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核心技术,并结合老年健康管理的特点与挑战,学员将掌握利用AI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疾病风险预测、个性化干预方案设计、智能监测设备的应用等。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应用,为未来的智慧养老事业贡献力量。
《老年政策与法规》(开课时间2025年秋季学期,暂定每周六上午9:40-11:10,地点:前湖北院)
课程主要围绕养老政策法规、老年人的家庭关系、社会扶持和国家保障等方面,以法学、社会学视角探究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方式和途径。内容涵盖养老政策法规概述、社会养老服务与老年人权益保障、老年人获得赡养扶助的权力、老年人婚姻关系,老年人遗产继承、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老年人医疗及长期护理保障、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和享受社会优待、老年人宜居环境、老年人人身及财产安全。通过理论授课,案例讨论,小组汇报等方式,采用平时考核、小组任务、反思日志等进行综合考核,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法规风险识别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将来在智慧养老、健康管理及产业创新中发挥跨学科引领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生命伦理学》(开课时间:2026年春季学期,具体上课时间、地点根据当学期实际情况确定)
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学习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并将其应用于护理实践中的伦理决策。课程内容涵盖患者权利、知情同意、临终关怀、医疗资源分配等热点议题,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辩论等互动形式,培养护生的伦理判断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道德责任感,使其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能够兼顾技术操作与人文关怀,成为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护生应对真实的伦理困境,提升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老年心理健康》(开课时间:2026年春季学期,具体上课时间、地点根据当学期实际情况确定)
课程聚焦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心理健康的前沿议题,融合心理学、护理学与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复杂老年健康问题的能力。通过虚实结合的系统讲授、亲身体验与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系统了解老年心理发展规律、常见心理问题(如抑郁、认知障碍、孤独感)的识别与干预框架,老年期心理变化的生理与社会影响因素,人工智能在老年心理健康评估(如语音情感识别、行为数据分析)、干预(如智能陪伴机器人、虚拟现实疗法)中的应用原理与实践案例,通过跨专业团队协作进行案例研讨,以了解老龄化社会的心理健康需求,掌握老年心理照护的核心原则;洞察AI技术在健康领域的应用潜力,提升数字化工具的使用与评估能力;获得跨学科合作经验,为未来在医疗健康、社会服务、智能科技等领域就业或研究奠定基础。
《AI+老年人综合能力评估》(开课时间:2026年春季学期,具体上课时间、地点根据当学期实际情况确定)
课程围绕“智慧化养老”政策导向,旨在培养跨学科老龄服务能力。课程内容涵盖老年人躯体功能、精神心理、老年综合征、常见疾病及养老机构的多维评估,融入智能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智慧技术应用,突出“医养结合”与“科技赋能”特色。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将掌握综合评估方法,理解老年健康管理的政策与产业需求,提升在智慧养老领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储备复合型人才。课程注重案例教学与信息化工具实操,助力学生跨界解决老龄社会实际问题。
《智慧化老年健康管理学》(开课时间:2026年秋季学期,具体上课时间、地点根据当学期实际情况确定)
课程主要介绍老年健康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的智能化应用和实践技能,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知识篇,包括第一章至第七章内容;第二部分为智能化实践应用篇,包括第八章至第十四章内容;第三部分为创新拓展篇,包括第十五章至第十七章内容。围绕专业发展,结合课程目标,将知识点与老龄化教育、国家老年健康管理形势等思政元素相融合。为引导学生总体把握章节内容,采用“理论引导+项目式教学”的方式,旨在让学生在掌握老年健康管理的基本方法、基本程序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老年健康管理多学科工作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人工智能与老年康复学》(开课时间:2026年秋季学期,具体上课时间、地点根据当学期实际情况确定)
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跨学科的视角,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老年康复领域的应用与前景。课程内容涵盖人工智能、老年康复医学的定义,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在老年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肺系统等常见疾病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中的实际应用。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使学生了解当前人工智能在老年康复医学中的新进展,培养其利用AI技术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智慧医疗数智化发展需求,培养兼具老年康复专业能力与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